国际劳动节、妇女节、儿童节……为何这些与中国传统文化毫无关系的节日,会占中国人法定假期的主流?盂兰盆节、花朝节、上巳节、重阳节为什么反而处于弱势?世界人口日、国际扫盲日、保护臭氧层国际日、禁止药物滥用和非法贩运国际日……为何它们毫无存在感?
文/郭子健
【为什么劳动节是国际的?】
2008年以前,国内最能与假期相连的有以下几个节日:元旦、春节、国际妇女节(妇女放假半天)、国际劳动节、国际儿童节(14岁以下儿童放假一天)、国庆节。其中有三个节日和“国际”有关。直到2007年国务院颁布新的放假办法,将清明、端午、中秋纳入法定假期,中国人对国际节日的印象才逐渐减弱。
2008年之前的全国放假安排
为什么这些国际节日在现代中国社会如此重要?
实际上,一个国际节日从被提出、被确立再到成为法定节日,需要强大的政治力量支撑。而劳动节的国际化则要感谢追随马克思的各社会主义政党。
1866年,在以马克思为首的第一国际领导下,欧美各国的工运组织为争取“八小时工作制”举行一系列示威游行。5月1日美国芝加哥约35万工人罢工,至5月4日时警察因一起爆炸事件向工人开枪,造成严重伤亡。此时欧洲各社会主义政党已迅速成长,由恩格斯联合各左翼政党组成的第二国际将这一事件确立为纪念劳工的国际劳动节。
即使后来第二国际内部分歧严重,“社会主义”在欧洲被视为进步力量,“共产主义”被视洪水猛兽(共产主义此后又在莫斯科成立了第三国际,即共产国际),但五一劳动节的约定却被共同保留了下来,这些政党通过自己的政治影响力,在自己国家也推动了劳动节的合法化。各种新成立的左翼政党也将劳动节视为“社会主义”的标志,纷纷效仿。于是,除英美及其殖民地之外*,劳动节已覆盖到了全球大部分地区。
(*印度在独立后宣称自己是“社会主义国家”,也将五一劳动节定为法定假日。但印度自己还有一个与传统信仰连接更强的劳动节“Ayudha Poojia”,在每年的九到十月之间。拉美和非洲的许多国家在建国时都尊奉社会主义为本党意识形态)
各国5月1日的公众假日情况(来源:维基百科)
当然,最重视国际劳动节的还是共产主义的苏联。
在苏联,五一当天,各单位会组织职工参加各种庆祝大会、纪念活动,更像是一种民间检阅仪式。而列宁为体现对五一劳动节的重视,还发明了“星期六义务劳动”,在1920年五月一日这天(恰好是周六)号召全体劳动者自愿参加义务劳动——八小时工作制反而落空了。同样的“共产主义礼拜六”也发生在中国。在中国经历过计划经济时代人的记忆中,周六也是不休息的。
在此影响下,劳动节在一战后开始传入中国。1920年的5月1日,中国多个工业城市的工人曾举行大规模游行,庆祝了第一个劳动节。曾以俄为师并自诩为“社会主义”的国民党,同样将劳动节视为重要的政治符号。至今在台湾,劳动节仍然是法定假日。
而在当时的中共根据地内,劳动节则被裹挟着“阶级民族矛盾”成为一系列纪念仪式的一部分。1930年,中共中央曾下达了关于“红五月”的宣传纲要。所谓红五月即五一劳动节、五三济南惨案纪念日、五四运动纪念日、五五马克思诞辰日、五九国耻日、五二一马日事变纪念日、五卅运动纪念日,其中大部分都与工人运动有密切关系。
1949年后,五一劳动节和十一国庆节也成为中国大陆最重要的两个节日。每年的五一、十一都会举行盛大的群众游行、文艺演出和游园会,各个重大工程也会因为向五一、十一献礼而加快进度,甚至在1967年春节都被一度取消的情况下,对五一劳动节的庆祝都没有丝毫弱化。
与此同时,1950年之后,教师节也被并入到5月1日这一天。但是由于劳动节的色彩太过浓重,教师的节日属性反而被忽视了。1982年曾有人提案确定5月5日为教师节,因为那天是革命导师马克思的生日。总之,由于五月的好日子丰富而集中,红色政权对红五月的偏爱从未消退过。
【被选择的国际节日】
具备相同地位的国际妇女节、国际儿童节也经历了类似劳动节的过程。
妇女节的确立最初也源于第二国际领导下的女权运动,但真正将三月八日设为法定假日的则是列宁。苏联的身先士卒很快推动了妇女节的国际化,三月八日被越来越广泛地接受,甚至成为联合国认证的节日。
联合国国际妇女节官方网站
六一儿童节则是苏联自己建造的新节日。1949年,国际民主妇女联合会在莫斯科举行理事会,决定以每年的6月1日为国际儿童节。一夜之间,包括中国在内的东欧和亚洲各社会主义阵营国家迅速也将六月一日确定为儿童节——此前中国的儿童节为4月4日。
然而,六一儿童节的真正国际化却并不那么顺利。与具有现代意义的女权运动不同,对儿童的喜爱本就深植于各传统文化之中。例如日本就有男孩节、女孩节等专门的节日,许多伊斯兰国家则在斋月后的第14天为儿童设立“糖果节”。即使是国际化,也有国家抢先一步。1925年8月,儿童幸福国际大会在日内瓦召开,有54个国家参加,并在会后确立了本国的“儿童节”。相比之下,苏联的国际儿童节就实在显得有些山寨了。
世界部分国家的儿童节
中共在苏区确立五一劳动节和“红五月”之后,这一“革命纪念月”成为许多工作的时间节点。无论是征集新兵、征收粮食,还是募集军费、清除阶级敌人,“红五月”期间的工作量往往占到一年中的一半以上。而妇女节也参照劳动模范的模式,设立了“三八红旗手”,在妇女节这天表彰具有突出贡献的女性。国际节日通过具体英模和可视的仪式走向本土化,为大众所接受。
除劳动节、妇女节外,1月21日列宁逝世纪念日,也在1920年代成为一个重要的国际纪念日。之所以选择逝世而非诞辰,是因为逝者对于“未竟的革命事业”有着强烈的渲染作用。这一纪念活动直到1949年后还在延续。
1954年《人民日报》对列宁逝世三十周年的报道
【国际节日的逆生长】
20世纪早期形成的一系列国际节日最初源于意识形态的竞赛,而在意识形态弱化的今天,国际化的节日却再次成几何数增长。
鲜有人知的世界节日
这些新生的国际节日又是如何来的呢?
冷战之后,国际组织参与的活动与日俱增。联合国在科学、教育、文化、卫生方面的影响力也逐渐扩大。因此,绝大多数国际节日都是非政治性的。由于联合国各下属组织召开会议简单便利,会议次数和话题内容也大大增加。只要在会上提名一个日期并获通过,就可以得到联合国的认证。
然而,若想将一个不痛不痒的国际节日真正推向国际化,远比运作国际劳动节要困难得多——这不仅需要强大的组织能力、雄厚的活动资金,还需要各国政府的有力支持。许多国际节日从确立到不了了之,很多人可能从未听说过。
而这其中最成功的范例,则是世界自然基金会发起的“地球一小时”活动。“地球一小时”原本是倡议在三月的最后一个周六晚上熄灯一小时,以节约电力,保护环境。这个连纪念日也算不上的民间活动在2007年确立之后,却在中国国内成为影响最广泛的“国际日”之一,甚至超过了比它更早的世界地球日(4月22日),这与世界自然基金会的外联活动分不开。但更重要的是,这种高度仪式化的行为艺术,其外在表现的视觉一致性、内在观念的政治正确性高度满足了地方政府文宣工作的需要。
在“地球一小时”这天,中国许多城市市长都会发出官方倡议书
2009年,中国的保定市为彰显光伏发电对环境的贡献,成为第一个加入“地球一小时”活动的城市。不过几年后,这座城市却一度跃居全国雾霾污染严重城市的第一位。“地球一小时”传入不久,北京、上海、大连、南京、南昌、杭州、长沙、长春等城市也相继加入。到2014年,国内加入地球一小时的城市已经超过150个。作为由官方推动的国际节日,“地球一小时”的运作和爱国卫生运动、植树节等并无区别,效果却要好得多。这逐渐成为国际节日走向本土化的新模式,或许将使得那些生存困难的国际组织再次把目光投向中国。
版权声明
大象公会所有文章均为原创,
版权归大象公会所有。如希望转载,
请事前联系我们:
bd@idaxiang.org
知识 | 见识 | 见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