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uantcast
Channel: 新浪博客
Viewing all articles
Browse latest Browse all 365

经理、总监、VP、CEO,头衔的进化史 | 大象公会

$
0
0
为什么大企业往往有几十个副总裁?为什么很多公司普通职员的名片上都印着总监、经理?董事局该不该有党委书记?


文 | 杜修琪 郭子健


1994年春晚,黄宏、侯耀文的小品《打扑克》,放今天必须重新编写剧本。该小品中黄、侯拿名片当扑克比大小时,比副经理大的是总经理,比总经理大的是董事长。但现在你掏出一张亚太区总经理名片很可能会吓死一大堆小公司的董事长,而马路边穿着皱巴巴西服向你推销服务的小弟,掏出的名片上很可能印的是客户经理、咨询经理、公关经理之类的头衔。


▍黄宏、侯耀文小品《打扑克》


而1995年在《如此包装》中让赵丽蓉分不清到底和总务、总统有何区别的总监,已派生出助理总监、技术总监、部门总监、高级总监、首席总监、大中华区总监——甚至连美工对外都叫“视觉总监”。


最狠的是你走进写字楼,随时会遇到冠有“回收专员”、“卫生顾问”等头衔的清洁工。


这些名片最好都不要印有对应的英文,因为经理的名片上大多是“associate”,原意实为助手。但看到此处的经理们也无需着急重印名片,因为外国客户对associate的理解其实与中文的“经理”相去不远。


中国特色的CEO


今天名片上能见到的各类经理、CEO、VP、董秘,其实都是美国人的发明。


19世纪中期,美国企业股份制完善后出现所有权与经营权的分离,诞生了职业经理人阶层,manager一词被普遍用来称呼各部门的管理人员。


由于历史悠久,manager逐渐演化为管理人员的同义词,并普及全球。即使在经历了社会主义改造的中国,象征“大资产阶级”的老板、董事长在公私合营后被悉数淘汰,经理一词却仍得以沿用——文革时不少孩子的人生梦想就是当上供销社经理。


董事会决策 经理人执行,很长时间里是美国企业的标准管理模式。但20世纪60年代后,企业规模扩大出现了决策层与管理层脱节、制度层级过多等问题,严重影响工作效率,于是,以CEO、COO、CTO、CFO为代表的大批“首席”诞生,扁平化的职务网络取代了垂直管理的单一结构,团队效率大大提升,大部分创业公司每人一个C-头衔即可开工。


▍部分C-头衔及其对应职位


高逼格的C-头衔,正好满足了1990年代末一批企业家急于展示国际化、现代化视野的需求,但中国人喜欢的显然是“首席”,对背后的制度设计却没什么兴趣。不但各类C-头衔的分管工作暧昧不明,有些公司高管还会兼任CEO、COO等多个职位,大权在握的感觉反倒更加强烈。


▍学者殷志平统计的首席XX官发布职位比例


C-头衔的时髦降温后,VP(Vice President,副总裁)又成为中国人的新宠。在美国体系中,该职位向上对CEO或总经理负责,分管不同部门,一个大企业几十个VP非常多见。实际上它只是某一部门或职能的负责人,理论上可以有无数个,某些企业甚至把劳苦功高的老员工也加冕成VP。但翻译成“副总裁”后,就立刻造成“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美好错觉。


为中国商人贡献逼格的不只美国,英国人也有功劳。在英国企业中,VP对应的职位是Director,翻译成中文就变成了“总监”,90年代港资南上,照搬英国制度的香港让大陆第一次接触现代企业管理制度,“总监”立刻开始流行。


▍某公司营销系统中,总监的组织架构


使用洋头衔的官方解释大多是“与国际接轨”,不过接轨的也只是头衔—— CEO们自己改头换面后,管理的公司很多仍是“党委书记领导下的厂长负责制”,春兰集团的CEO陶建幸不但兼职党委书记,还在2002年十六大上当选为中央候补委员。


▍张瑞敏,海尔集团创始人,现任海尔集团党委书记、董事局主席、首席执行官


头衔的贬值


爱面子的当然不只是中国人。《经济学人》曾提及,LinkedIn(领英)的2005-2009年会员数据显示,副总裁头衔者数量的增长比普通会员快了426%,总裁则是312%,首席官头衔的膨胀率为275%。快餐化的封官加爵后导致的是商业交往的混乱——拿到一张VP、经理的名片,你根本无法判断其在公司中的实际地位。


“副总裁”泛滥后自然会贬值,所以只能在形容词上动脑子,比如加上地域类的“亚太区、大中华区、全球”后,一个小主管瞬间变成封疆大吏,而加上“常务、高级、执行”后,头衔的拗口程度立刻会让人肃然起敬。


对于这种世界范围内的乱封官现象,经济学人将其概括为“头衔通胀”。而中国人之所以表现得更加“通胀”,也许得益于自身的优良传统——太平天国末期,洪秀全就曾一口气封了几千个王,连马夫、仆人都有王爵,这激起了众多老王的强烈不满,为表区别,只能为小王们生造了一个“上小下王”的新字。


▍“上小下王”示意图


不过,也有一些国家没有趟这潭浑水。


典型的是日本,日本人能通过名片清晰判断对方的实际地位——日本企业等级泾渭分明,部长、次长、课长、系长、组长依次对上负责,员工的晋升年限甚至都基本一致;公务员同样如此,新人通过考试后被分为甲、乙两个等级,甲等晋升较快,乙等晋升较慢,一生的仕途基本确定,通过官衔就能大致判断其年龄和学历。


与美、英同属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为什么唯独日本没有出现头衔通胀?


二战之后日本被美国接管,虽然美国的公司制度被移植过来,但政府通过“稳定股东工作”等手段,形成了以金融机构为中心的“环形企业集团”,金融机构和企业互相持股,市面上的流动股票非常少,个人基本没有财力购买。在股权集中的情况下,传统财阀虽被瓦解,但新的超级企业又在日本形成。


▍日本公司职称对照表


另外,日本企业普遍的“年功序列制”和“终身雇佣制”传统习俗制下,员工被解聘或跳槽往往属于灾难性后果。日本很少有成批的创业企业,多数的新产品、新项目开发都是在大企业内部进行,员工前景稳定,自然不需要各种头衔的精神加持。


作为一种非货币性荣誉激励,头衔在热衷创业的环境中才有通胀的可能,而在过于稳定的经济结构中,头衔就永远不会泛滥和贬值——比日本更干净的是朝鲜,那里的厂长们在可预期的未来绝无改名CEO的可能。


董事局也要有书记


除市场因素外,政治的剧烈变革也会让新头衔广泛引入。


中国历史上,宋元两朝是官员头衔泛化的主要时期,而元朝更换了行政体系的名称,大量官衔废弃不用后得到了草根阶层的青睐,如“郎”、“官人”、“大夫”、“博士”等重要官职,在民间演变成对丈夫、医生和高学历者的称呼。


▍元朝主要职官隶属简表


20世纪中国的称谓变革与之类似。1949年后,中国经历了前所未有的彻底革命,曾经的头衔体系被摒弃,不但本土的“掌柜”、“伙计”、“东家”等称呼被抹掉,民国时期引入的西式称呼也被社会主义新名词替代,除“经理”等特例外几乎无一保留。


1980年代的改革让中国的头衔系统再次刷新,商场上的董事长、CEO等称谓渐成惯例,但行政体系中的局长、处长、科长、书记、主任等并没有消失,二者杂糅后,某些国企管理者的名片更加霸气——如董事局党委书记这样的职位虽然让人摸不着头脑,但至少是新时代、新气象的体现。


中国公务员职务层次与级别


不过,并非所有的行业都头衔膨胀。真正需要高大上冠名的,往往都是和陌生行业频繁打交道的职位。比如银行内部,负责与行业内其他银行交往的同业部,常常只称作同业部主任,因为同行之间十分清楚主任这个朴素名称背后的实际地位。但是需要接近大量陌生行业的职位,如保险推销员,基金销售,则有迫切的高大上头衔需求,因为名片上的职位,是短时间内对方判断自己的唯一标准。


所以,推销员、公关、大堂接待等职位,最低层的职员,头衔都是经理。


“总经理助理”与“助理总经理”,一对总会被搞混的现代企业称谓


今天互联网思维指导下创新热潮正方兴未艾,这些创新企业更是头衔膨胀重灾区。毫无资历的小企业要想在进入市场后获得平等地位,册封高档次称号就是最便宜的方式,大部分初级创业公司内部,最低的职位都是总监。


不过,以上现象在印度、美国同样存在,真正中国特色的头衔通胀则属于美容美发行业。


▍不同头衔的美发师有着不同价位


高级、特级、督导、导师,技术总监、创意总监、发型总监、形象总监,理发师们也许昨天才刚从某三线城市的理发技校毕业,但只要冠以上述头衔,顾客立刻就会觉得自己的脑袋得到了重视。


头衔通胀在未来似乎是大势所趋——2014年9月11日,总理李克强在达沃斯论坛致辞中呼吁“掀起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新浪潮”,并在接下来的一年内的多次国务院常务会议中,将这一目标布置下去。


▍民营企业是推动“首席设计师”膨胀的主力军


这是否意味着头衔将会全面贬值?倒也未必,至少有一类头衔不但不缩水,反而会增值。2015年1月13日,国家主席习近平在中共第十八届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第五次全体会议上强调“要着力完善国有企业监管制度,加强党对国有企业的领导”——很明显,你名片夹里的各类CEO、VP也许可以扔掉,但“党委书记”最好妥善保存。


 

 青春就应该这样绽放  游戏测试:三国时期谁是你最好的兄弟!!  你不得不信的星座秘密

Viewing all articles
Browse latest Browse all 365

Trending Artic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