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uantcast
Channel: 新浪博客
Viewing all articles
Browse latest Browse all 365

耶稣显灵的科学原理 | 大象公会

$
0
0
只要方法得当,你也可以让耶稣在锅底显灵。


文 | 刘大可


2001年9月11日,两架被劫持的飞机撞向世贸中心,震动世界。除了惨重的伤亡,爆炸中诡异的本·拉登烟雾脸孔也令人记忆深刻,“命定的厄运”、“死神的降临”等解释纷纷流传,令人不安。


▍本·拉登的烟雾脸孔


死神的出现,基督的显灵,都被认为是神迹,具有超凡的意义,它们往往和宗教解释联系在一起。


每年,无数的圣母玛利亚被人拍摄下来,当做显灵的证据,天主教也有专门的名词形容此现象:玛利亚显灵。


▍网传甚广的一些玛利亚显灵图


耶稣也不遑多让。打开eBay网页,日常物品上一些模糊痕迹:水渍、锈迹、污痕,被认为是耶稣显圣,高价贩卖。英文报纸经常报道此类事件。


▍熨斗上的烙印、煎饼上的糊、皮萨饼上的窟窿、印度烤饼上的炭黑——几个著名的耶稣之脸物品,后三者在eBay上售价150到1700美元不等


▍22岁的英国小伙托比和他的耶稣煎锅,此锅后来被他悬在墙上


除了宗教,阴谋论者也喜欢用人脸形象做文章。1976年7月,NASA公开了一些火星探测卫星传回的照片,其中塞东尼亚区的照片很快引起热议:


▍海盗1号拍摄的部分塞东尼亚区照片,1976年7月25日公开


“火星上的人脸”称呼不胫而走。“航天局阴谋论”的支持者,评论家理查德·霍格兰(Richard C. Hoagland, 1945- )一直称美国政府暗中与外星人接触,“火星上的人脸”一出,立刻被他用作证据,引申到金字塔等也是火星人建筑遗迹。


他当然是搞错了,因为图像解析度很低,细节之处,如鼻孔只是数据错误造成的普通斑点,并不能说明什么。后期的火星探测传回了更清楚的图片,也就看不出人脸图案:


▍2001年火星全球探勘者号拍摄的塞东尼亚区照片,就是“火星人脸”的小山包,每像素代表20m


以上的神迹、显灵、阴谋有着共同的特点——从不同的环境中观测出人物的头像。当它看起来更像是常见的宗教形象,就会与神灵联系在一起,当它与常见的外星人类似时,就被认为是外星文明的昭示。


所以,常见的无神论解释认为,它不过是文化背景不同的人的幻想罢了,耶稣徒看到基督,阴谋论者看到外星人。只要建立无神论者的文化自信,一切都可以解决。


事情没有这么简单。再坚定的无神论者,也仍然会不时看到人脸形象,比如如下图画,几乎每个人都能看懂,只是不会将其视为神迹:


▍这些联想的原理是相同的,它并非经验性的联想,更像是一种先天的行为,它与大脑的“人脸识别”具有深远的关系


上世纪60年代,发育心理学的先行者罗伯特·范兹(Robert L. Fantz, 1925-1981)就发现,婴儿出生几天后会对人脸表现出明显的视觉偏好,甚至类似人脸的图案。


21世纪后,一系列研究逐渐挖掘出这一偏好的内在原因:图案中若存在“两眼在上,一嘴在下”的结构关系,以及“宽额头窄下巴”的倒三角轮廓,都能引起婴儿关注。这也是引发空想性错视的决定性要素。


▍2008年研究中采用的实验图片,两个图案都能引起新生儿视觉偏好,但左侧更强烈


接着,另一些研究发现,类似人脸的图片能在人脑右侧梭状回面孔区(right fusiform face area,rFFA)唤起一个显著的早期活化(下方波形图165ms处),这与人脸图片唤起的活化效果一致——普通图片则没有这样的效果。


尤其重要的是,右侧梭状回属于人脑的视觉系统,是大脑识别人脸的关键区域,而这一活化是如此迅速,几乎不可能来自意识辨析。


▍2009年研究的资料,红绿蓝三色边框的图片对应人脸的、类似人脸的和普通的图片;波形图表示记录下来的脑磁图信号;下方是右脑腹侧在165ms时对应的活动区域


也就是说,只要视野中有一星半点人脸的迹象——两眼一嘴和倒三角形等,视觉系统就立刻活化,将其识别,之后才交给意识进一步处理。


因此,无论锤炼出多么钢铁的意识,它都没法抵御意识系统前的视觉辨识。


围绕着这种强有力的错视联系,人们发展出了无数的“封建迷信”。


比如占卜。欧洲流行一种“铅占卜”(Molybdomancy),传说起源于古希腊时代。铅或锡熔点很低,将熔化的铅或锡骤然投入冷水,就会凝结出一些复杂的形状,观察这些凝固的金属疙瘩,若发现“有意义”的形状,那就是命运的先兆。


▍一套铅占卜工具,熔化中的铅锭,以及铅水投入冷水后结成的块


请相信,他们确实看到了一些东西。只不过那些都是视觉系统的自动识别。


铅占卜在漫长的岁月里发展出了许多变种,还和遥远的东方扯上关系—— 17世纪后,欧洲人大量从中国进口茶叶,杯底茶叶根的随机图案很快也被用于占卜——就是《哈利波特》里展示的“读茶术”(Tasseography)。


▍电影《哈利波特与阿兹卡班的囚徒》中的读茶术,教授从中看到一只大黑狗


人脸、飞鸟、猫、刀子、锤子……这些常见占卜图案都属于右侧梭状回的处理范围,它对人最熟悉的形象非常敏感,都能快速识别,产生联想。


类似的原理不止催生了“封建迷信”,它还曾披上科学的外衣,正儿八经地当做客观的测试方法。


20世纪初,心理学家发明了墨渍实验,用来判断人的性格。简单来说,就是将有墨渍的卡片呈现给受实验者,要求他们回答最初认为卡片像什么、后来像什么。根据他们的回答及统计数据,心理学家会对他们的性格作出判断。


▍墨渍测验的道具卡片


早期,墨渍测验会根据回答,如对一张卡片,认为是蝙蝠、蝴蝶、蛾子,分别推测受试者性格如何,会怎样应对新的复杂任务。


这的确很像占卜,不但被试者带入了很多先前的情绪,就连测试者也充满了主观因素,对测试的解读没有规范可言。20世纪60年代的一度流行之后,墨渍实验开始消退,到本世纪就已经被普遍看作“伪科学”了。


这种人类视觉系统固有的识别能力并不只与伪科学、阴谋论、宗教显灵相关。它是人类根深蒂固的特性,也能产生被认为有益处的功效。


艺术创造就是其中之一,众多艺术家因此获得了灵感。早在文艺复兴时期,达·芬奇就在手稿中写道:

“如果你看到任何点着各种污点,或者掺着各种石头的墙壁,而你正要涉及某个场景,就会发现在其中发现山川、岩石、树木、丘壑,发现冲锋陷阵的车马,发现丰富多变的表情,发现异国风情的装束,无穷无尽的形象可以提取构思”。[Da Vinci, Leonardo (1923). John, R; Don Read, J, eds.]


他的晚辈,意大利文艺复兴画家朱塞佩·阿尔钦博托(Giuseppe Arcimboldo,1527-1593)有着更出色的应用能力:


▍朱塞佩的作品《水果》(Fruits),将这幅画头朝下倒过来,你看到了什么?


这些错觉绘画为朱塞佩带来极大声誉,也确启发了很多现代艺术,著名的当代装置艺术家Bernard Pras,活脱脱一个实体版朱塞佩:


▍Bernard Pras的装置艺术作品《Ferdinand Cheval》,左边是作品正面,右边是作品侧面


互联网时代,这种错视联想又有了新的文化体现:

颜文字(。◕ฺˇε ˇ◕ฺ。)


颜文字,也称表情符号,几乎与互联网一样久——1982年9月19日,史考特·法尔曼(Scott Fahlman)在卡内基美隆大学的计算机科学电子布告栏上首次使用了“: - )”和“: - (”。


它符合人类辨识的基本要求:两眼一嘴和倒三角形等,被自动识别为人的表情。


90年代互联网向公众开放,这些妙趣横生的符号很快成为了一种互联网亚文化,即便传输基础已能轻松支持图片、视频,颜文字仍长盛不衰。


有趣的是,由于不同文字在计算机中编码不同,颜文字也有了很多“亚种”。


比如,多数西方国家的网民使用ASCII字符,颜文字因此多要横过来看才有意义;亚洲部分国家,网民使用非拉丁字符,往往横排构造,不需要转过来,又受漫画影响,表情格外生动。


▍另有最近很时髦的“(╯‵□′)╯︵┻━┻”(掀桌),颜文字不胜枚举,无不显示出网民的机智以及互联网亚文化的丰富


当然,这种空想性错视并不总是正面且积极的。在无神论占主导的地方,它却能产生荒谬的联想。


下面这张很普通的雷锋照片,文革期间却被当成反革命印刷品予以销毁。红卫兵们将它拿在太阳底下旋转180度,称能眉眼清晰地看出一个蒋介石来——对于今天的多数人来说,别说太阳底下,验钞机底下都没法看出来。



你能找到那个蒋介石吗?



 青春就应该这样绽放  游戏测试:三国时期谁是你最好的兄弟!!  你不得不信的星座秘密

Viewing all articles
Browse latest Browse all 365

Trending Artic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