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信不少人都曾在社交网络上见过这张让人笑不出来的图。但事实真是如此吗?
从情景喜剧诞生至今,背景笑声主要有两个来源。
其一是通过收录同期声,将拍摄现场观众的声音录制下来,有的甚至无需通过后期的简单处理便可直接在播送剧集时使用。由美国哥伦比亚广播公司(CBS)发行的情景喜剧《生活大爆炸(The Big Bang Theory)》就是通过收录同期声的方式来制作该剧集的背景笑声。
尽管是同步收录,但观众的笑声也并不一定就是发自内心的真情实感。摄制组会安排负责调动观众情绪的工作人员,他们的作用就如同交响乐团的指挥,引导现场观众在各时间点做出不同的反应。
另一个来源则是事先录制的人工笑声。这种人工笑声在后来被冠以“罐头笑声(canned laughter)”之名。文章开头图里所提到的“1950 年所录下”的背景笑声正是指罐头笑声。
人工笑声在电视普及之前就得到了应用。在广播剧时代,广播节目与传统的舞台喜剧在内容上有着一定的区别,出于受众的考虑,广播喜剧不得不摒弃一些难登大雅之堂但却能引起观众共鸣的笑话,启用观众反响平平但安全的谈话内容。这一情况给喜剧演员和幕后编剧都带来了不小的麻烦。
为了给收音机前的观众以临场氛围、掩盖录制过程中观众时有出现的冷场尴尬,编导会在广播节目播送前将非同期声的人工笑声加入原有音轨。而这些人工笑声得益于 1946 年杰克·穆林从德国带回的 50 卷磁带。单卷磁带以 20 分钟计,对于当时的节目容量而言绰绰有余。红极一时的全能艺人宾·克罗斯比成为了人工笑声第一个受益者。
在单机拍摄模式尚未出现的时候,效力于 CBS 的声音后期工作者查尔斯·道格拉斯(Charles Rolland "Charley" Douglass )根据拍摄经验制作了一台储存各类笑声素材的机器——简言之,一台能够容下更长磁带的原型机。倚仗容量大这一特性,查尔斯利用原型机里储存的素材对同期声文件进行润色。原型机虽然在后期混录中派上了用场,但作为土法炼钢的成果它并不经用,在运行了几个月之后,原型机被损毁了。
随着原型机的报废和单机拍摄模式的普及,查尔斯意识到仅依赖于录制-转录是不够的。1953 年,查尔斯开始了一项伟大的尝试。他对同期声文件进行分析和转录,将此前拍摄现场观众发出的笑声和掌声截取出来,并参照之前原型机的使用手法将观众发出的声音分配到不同段落,对拍摄同期声的效果进行润色。这一技术很快得到了电视界同行们的认可,彼时,刚刚引入单机拍摄技术的情景剧纷纷启用查尔斯制作的罐头笑声。
很快,制片方就发现,在罐头笑声的支持下,他们甚至不需要让观众出现在拍摄现场。到了 1960 年中期,训练有素的罐头笑声取代了观众。而编剧甚至也开始为罐头笑声的存在而改变创作方式。他们开始自觉的为会被插入罐头笑声的地方留出篇幅。
值得一提的是,查尔斯收集的罐头笑声素材在这一阶段的主要来源,是 1953 年前后雷德·斯克尔顿(Red Skelton)在 CBS 的冠名节目 The Red Skelton Show 的哑剧部分。彼时 The Red Skelton Show 的收视状况正处于低谷,现场观众的笑声却得以沿用数十载。
查尔斯利用自己的这项技术形成了声音后期界的垄断。然而在影视娱乐行业,制片人永远是真正的操盘手。在工作中不得不屈从于制片人的查尔斯决定自立门户。查尔斯和他的家族成立了一个专攻声音后期的工作室,这样不仅有助于进一步完善罐头笑声系统、扩充新鲜素材,亦有利于摆脱制片方的干预。这一系统装置被称为“The Laff Box”。
工作室配备了最先进的混录设备,然而除了查尔斯和他的家人,没有人知道这些“laff box”确切的储存内容和工作机制,对于外行而言,查尔斯不过只是在键盘上敲下了一串代码,声音素材就被截取和采用。查尔斯的儿子鲍勃·道格拉斯也承袭了父亲的衣钵,并因其不拘一格的创作方式,很快就获得了制片方的青睐。
查尔斯家族和他们的罐头笑声系统并没有因为巨大的成功而止步不前。他们自1960年代起不断收录新的声音素材来充实已有的 laff box,包括此前并未进行分类收录的掌声和起哄声的素材。查尔斯的出众的个人能力更是支撑他成为行业翘楚的重要原因,尽管 laff box 收录的音声片段数目庞大,但查尔斯总能轻而易举地找到自己所需素材的位置。
在并机直播、联机拍摄日益普及之后,罐头笑声在情景喜剧界仍有不可估量的作用。即便是上文提到的同期声收录,也少不了后期利用罐头笑声进行润色处理的步骤。
美剧的制作发行模式与我国不同,在电视台决定投资并购买某剧集之前,会要求制片方先行制作试播集(pilot),再根据试播集的质量对投资进行评估。对情景喜剧而言,试播集能够帮助制作者把握观众对笑点的反应,片方也会根据观众笑点的分布利用罐头笑声对试播集进行进一步包装。
查尔斯的 laff box 如今已退出了历史舞台,取而代之的是更为简易快捷的网络素材库。但查尔斯·道格拉斯对人工音声的系统性收录、归纳和使用在电视史上有着划时代的意义。
但无论如何,对于有完整视听体系的作品而言,罐头笑声也好、同期笑声也罢,都是附属的产物。没有了背景笑声的情景喜剧依然能引人发笑,但没有了画面与对话的罐头笑声只会令听者毛骨悚然。
早在 1989 年,《上海电视》杂志第四期就对于罐头笑声有了简单的介绍;而到了 1993 年,我国大陆首部情景喜剧才问世。这部带有背景笑声的情景喜剧是由英达指导的《我爱我家》。留美归来的英达不仅带回了情景喜剧,还借鉴了美剧对于罐头笑声的使用。
有趣的是,《我爱我家》的背景笑声并非源自罐头笑声,而是通过同期声收录获得的。英达在接受采访时曾表示,由于每场的观众不同,剧组收获的“笑果”也相去甚远。他甚至还总结了经验:当场内观众以女性为主时,现场收录的效果要远胜于男观众占多数的情况。
《我爱我家》在拍摄时同步收录的笑声在之后被加工成为了国内罐头笑声资源。在此后的十余年里,中国观众所看到的包括《炊事班的故事》、《家有儿女》在内的多部情景喜剧作品皆使用了《我爱我家》的观众笑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