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uantcast
Channel: 新浪博客
Viewing all articles
Browse latest Browse all 365

真问真答:新疆烤串是如何出名的?| 大象公会

$
0
0
 
不久之前,大象公会推出了线上征集选题活动,通过微博、微信留言,问卷调查等渠道,截至今日,我们已经收到了近千个选题。


这些选题在经过筛选后,有些成为了大象选题的灵感来源(比如《什么地方最容易出现新纳粹》),有些则将被选为新栏目——“真问真答”的素材,由大象公会的作者、主笔,或是相关知识背景的专业人士为大家解答:真问真答,没有废话。


欢迎各位读者向大象公会提问,你的疑问,大象公会都会仔细讨论、筛选,同时精选优质问题进行回答。


我们已在微信菜单中设置新的入口,只要你有新的想法,随时随地,都可以向大象提问。

全国各地都有烤串,但新疆的最出名,或多冠以新疆烤串之名,是因为遍布中国各地的烤串都起源于新疆。


烤串真正在全国开始出现,其实是1980年代之后的事,1980年代初开始有新疆人内地少数城市卖烤串,它很快引发了各地的模仿,并且迅速本地化,从最初烤牛肉串到鸡肉、水产品、蔬菜……一切可吃的东西都上了烧烤架,再加之又引入了西式的铁板烧烤及韩式烧烤,今天全国各地流行的烧烤已经看不出多少新疆的影子了。


为什么各地的烤串都起源于新疆?


其实应该注意到这样一个现象:内地的烹饪,几乎都是以蒸、煮、炒为主,很少有烧烤,而欧洲、中东、西亚则多以烤为主,面包(馕)、肉类就是典型。所以,或许可以这样问:为什么中国内地的烹饪是以蒸煮炒为主,而其他文明的烹饪中烧烤则占据了最重要位置?


这个问题我也一直好奇,我的猜测是,中国形成以蒸煮炒为主的烹饪方式,最大的原因应该是与中国的炼铁技术有关。


中国先秦时代就因为使用鼓风机和高炉掌握了冶炼液态生铁的技术,即可以铸造铁器,而这项技术在欧洲迟至十四世纪才在莱茵河流域出现。一般认为,中国在战国到西汉时期铁锅已经普及,而欧洲十五世纪时铁锅对普通人家而言仍是稀罕之物。


大象公会也会不定期开展烤肉活动,不过用的是烤箱


铁锅的发明应当重塑了中国的烹饪文化,它便于蒸、煮、炒——炒几乎是中国独有的烹饪方式,其烹饪方式相对烧烤节省时间和燃料,自然会逐渐淘汰上古时代就有的烧烤,形成截然不同于其他文明的烹饪文化。


中国先秦时代烧烤相当普遍,宋以后烧烤就是较少见的烹饪方式了,虽然“脍炙人口”这个词始终在汉语中是个高频成语,但在现代烧烤崛起前,大多数人已经不知道“脍炙”的滋味。


在中原内地被边缘化的烧烤,主要有两种类型,一种是悬挂在烧热的火坑闷烤,一种是架在铁条编织的网格上,与今天常见的明火上烧烤并不相同。


而欧洲在铁锅普及之前,炊具主要是铜锅,价格昂贵,耐久度较差,普通人根本用不起,很容易形成以烧烤烹饪的路径依赖——毕竟铁锅在东西方出现相差了两千年,这种烹饪文化偏好几乎是不可逆转的。


新疆烤串的历史颇为久远。1985年9月,新疆且末县扎滚鲁克墓地挖掘出串在红柳枝上的羊排,距今大约2700年,新疆洛浦县还出土过年代稍晚的木柄毛布扇——形制与今天维吾尔人烤肉扇用的扇子基本一致,后来也就是说,我们今天熟悉的最正宗的新疆烤串,两千多年前就已定型。


网友分享新疆烤串,把羊肉串在红杨柳条上放在用砖头垒起来的火沟上烤


铁锅何时进入新疆,今天无从得知,但新疆出土文物和古代文献中长期没有铁锅的踪影,所以,中国只有新疆一直保留着烧烤的烹饪文化,由红柳枝串肉进化成铁钎子串肉,继而发明出长条状的烧烤架(维吾尔语称之为Kawaptan),当然有人认为上档次的烤肉必须是原教旨主义的,所以必须用红柳枝,我不打算反对。



军坡是海南岛非常有特色的节庆活动,据传是海南各地纪念冼夫人抵达的日子。依据村庄不同大多在农历正月到三月举行,也有把军坡称作军期、公期或者婆期的,虽然名字不同,但是节庆内容比较类似。


军坡中穿杖的风俗向来让不少外地人看着毛骨悚然,并且多有为何参与者不怕痛等等疑问。


但是其实类似的风俗并不仅仅限于海南岛。


泰国普吉岛的居民在过九皇斋节时也进行和海南类似的穿杖活动,只是一般情况下他们的穿杖活动在医生指导下进行以免发生意外。此外,山西临猗县的一些村落在新年庆祝期间也会穿腮。


北方受到萨满遗风影响比较大的地区有时也会在节庆时有类似的穿腮活动。


如果不仅仅限于穿腮的话,节庆时期进行自伤则更为广泛。起源于南印度的泰米尔人过大宝森节。节日期间有人会向皮肤内刺入钩子,并悬挂精美的挂饰。其规模和可怖程度可能还高于海南军坡节。


伊斯兰教什叶派则有阿舒拉日,部分信徒会在这天进行自伤,往往要弄到头破血流。而佛教部分派系也有所谓燃指供佛的方法。


这类自残的行为实际上并不仅仅限于海南岛,只要把目光放大,就可以看出此类行为在过去分布范围甚广,只是后来慢慢缩小。不过海南由于是座孤岛,很大程度上没有受到诸如“身体发肤受之父母”等思想的影响,所以穿杖习俗并未式微,而是至今尚存。


海南军坡节,12个人,6米长钢筋


若论动机,一般而言这类自伤举动都是在通过经历极大的痛苦或者做出常人不敢为之事体现自己的虔诚和奉献精神以求得上天保佑。是一种比较特殊的供奉形式。至于祈福的对象,各地根据宗教信仰不同自然也千差万别。就算在海南,也有的公期是供村主的,并不一定和冼夫人有太大关系。


至于有些传统中,是要被神上身的人才会进行穿杖乃至觉得腮部奇痒难忍不穿不舒服,在不考虑超自然因素的情况下,应该是强烈的自我暗示的结果。


就伤口复原来看,选择腮部也很聪明——由于口腔本来就是个细菌窝,并非无菌环境,免疫系统适应在有大量病原体的情况下工作,所以穿杖较少引发严重的感染,恢复也快。如果他们是在肚子上穿杖,估计这个习俗就会很快由于致死率极高被淘汰了。


可能最关心的问题还是穿杖疼不疼?


生理上说,穿杖作为无麻醉情况下的贯通伤是不可能一点不疼的。但是无论穿杖,还是其他的自残仪式,在多数情况下会采取比较巧妙的方法来降低疼痛感。自我暗示是一种,穿杖的部位也相对科学——避开了感觉最灵敏的嘴唇部位。其他各种自残仪式也很少对感觉灵敏的手部下手(燃指供佛是个显著的例外)。


总之,既然被烈火焚烧还能趴着一动不动这种“生理上不可能”的事情邱少云烈士都能做到,那么海南的男子汉们忍受一下穿杖的疼痛应该是毫无问题的。



乾隆是汉人的传说一定是不可靠的。在各种关于乾隆汉人的传说中,雍正已知道乾隆是所谓汉人的儿子,要拿自己的女儿和陈阁老的儿子掉包。这个情节首先便不符合清代满族皇室对血统的看重。像满族这样的少数民族,十分强调“非我族类,其心必异”的原则。且雍正换子的情节发生时他只有三十四岁,求皇子的动机完全站不住脚。


关于乾隆是汉人的传言,最早可见于晚清天嘏所著的《清代外史》,书中一个醒目标题便是《弘历非满洲种》。后来,由于民国时期各种传奇小说的畅销,很多人便把乾隆汉人身世作为一个夺人眼球的历史噱头进行加工。该传言的基本判断是,乾隆常穿汉服,写下一些怀念父母的诗句,加上雍正与朝臣陈阁老的关系,推断乾隆是陈阁老的儿子。


这一传言后来又因为金庸《书剑恩仇录》的演绎而流传甚广。


76版和09版的《书剑恩仇录》电视剧的乾隆都由郑少秋扮演


而实际上,就连金庸本人也公开澄清,自己的这段小说情节完全是杜撰的。


之所以关于乾隆身世的流言在晚清民国时期流行,主要是因为在排满思潮盛行的当时,对帝王形象的解构成为民间的趣事。


版权声明

大象公会所有文章均为原创,

版权归大象公会所有。如希望转载,

请事前联系我们:

bd@idaxiang.org

知识 | 见识 | 见闻


 青春就应该这样绽放  游戏测试:三国时期谁是你最好的兄弟!!  你不得不信的星座秘密

Viewing all articles
Browse latest Browse all 365

Trending Artic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