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一期万象栏目至少有两个选题。它不同于大象公会的正文,万象的选题将更加开阔,更加专注于知识点的专业性。每篇文章的文字都更加集中,努力将一个角度讲述地精确、清楚。
第一期的万象我们与十五言社区(www.15yan.com)合作,两篇作品分别是Vamei Z(气象学博士在读)的《季风如何影响亚洲》、江湖远人的《图说咸海衰亡史》,两者分别以详尽的材料、图片,说明了季风如何影响文明、咸海怎样被破坏的过程。
大象公会将与更多原创作者合作,保证万象栏目的开阔视野,并延续大象公会一贯的文字气质。我们希望做的事情不止于单一类型的文章,和上周的《真问真答》栏目一样,大象公会想要做一些有趣的努力。
希望你能喜欢。
阅读愉快
作者:江湖远人(十五言特约撰稿人)
据说,咸海曾是世界第四大湖,但现在……它已经几乎消失。这是怎样办到的?
1847年,俄罗斯帝国海军的舰船第一次出现在咸海上,俄国人对它做了考察。画家还绘制了不少风景画。总之,当时的咸海风景宜人,壮阔无比。
塔拉斯•舍甫琴科笔下的两艘双桅船
1853年出版的《皇家地理学会杂志》的地图,可见咸海的规模
咸海上的沙俄海军舰船(1850)
1942年时,咸海连岛屿在内计为66458方公里(平方公里)(岛屿面积共2345方公里)。由东北至西南的最大长度为428公里,宽度在北纬45度处为284公里。是世界第四大湖
一切都在1960年以后急转直下。
原因非常直接。20世纪40年代,斯大林便提出了“自然改造的伟大计划”(великое преобразование природы)。之后,苏联政府在中亚的各河流流域开展了大规模的水利建设。锡尔河上的凯拉库姆水库、阿姆河流域的卡拉库姆等都在此时建造。
60年代初之后,情况更加严重,本来就缺水的地域内,奇姆库尔干水库、乌奇克孜勒和南苏尔汉水库、库尤马扎尔水库陆续建成。
修建卡拉库姆运河
60、70年代,在中费尔干纳、锡尔河中下游、瓦赫什和卡菲尔尼甘以及苏尔汉河谷,在卡拉库姆、卡尔希和阿姆布哈尔运河区大规模开垦荒地。灌溉工程当然也在建设,流入咸海的河流都被大范围截流。
苏联的经济区(1962)
之后,对咸海水源的攫取还获得了制度保证。
20世纪50年代中期至60年代,苏联调整区域经济,把全苏划分为1 8个基本经济区,乌兹别克、吉尔吉斯、塔吉克和土库曼为中亚经济区,主要是发展农业种植业经济,其中最主要的是指定中亚种植棉花;而哈萨克为一个单独经济区,主要是发展农业种植业(水稻和小麦)和畜牧业经济。
*此段文字引自《水利工程与生态环境 1 咸海流域实例分析》(杨立信编译.黄河水利出版社, 2004.11)
众所周知,以上的种植都是需要用水的,尤其是经济作物。于是……
咸海的消亡
到1990年,仅阿姆河沿岸取水口取水能力之和达到32 000立方米每秒。锡尔河流域,已被截流使用470.2亿立方米,超过其年均地表水资源量的26.4%——不仅将地表水资源全部用尽,连地下水和回归水也差不多用光了。阿姆河流域792.8亿立方米的地表水资源量中,已被截流使用约692.47亿立方米,占总水量的87.3%。加上损耗和蒸发,使得能注入咸海的水量也越来越少,有时甚至完全断流。
*此段文字引自《水利工程与生态环境 1 咸海流域实例分析》(杨立信编译.黄河水利出版社, 2004.11)
不过,这还算正常范围内的举动。对待咸海,苏联人还有更狠的招数……
侦察机拍摄的沃兹罗日杰尼耶岛生化武器实验室照片(1957)
1948年,苏联在沃兹罗日杰尼耶岛(复兴岛)上建立了一座生化武器实验室,试验包括天花、炭疽热在内的一些最危险的致病源,该岛曾存放有用炭疽菌胞子和黑死病细菌制成的生化武器。
1973年的咸海
与1960年相比较,咸海东岸和南岸已经开始干涸。
1976年的咸海
沃兹罗日杰尼耶岛的面积扩大了。
1977年的咸海
1985年的咸海
1986年的咸海
1987年的咸海
终于,随着Kokaral半岛的与对岸陆地相连,咸海从此被分为两个部分:北咸海(小咸海)和南咸海(大咸海)。
1989年的咸海
1992年的咸海
1998年的咸海
1998年,咸海的面积已经下降至28,687平方公里。
1999年的咸海
2000年的咸海
沃兹罗日杰尼耶岛即将与陆地相连,变成一个半岛。
2001年的咸海
沃兹罗日杰尼耶半岛诞生……
2003年的咸海
南咸海又分成了东西两部分。2003年10月,哈萨克斯坦宣布将建造一个人工堤坝将南北两湖完全分离。
2004年的咸海
2004年,咸海的面积只剩下原本的25%,计17,160平方公里,湖水盐度增加了近5倍,大部分的动植物都被杀死了。
2005年的咸海
2007年的咸海
2007年,咸海面积只剩原本的10%,含盐量上升至100g/L。
2009年的咸海
南咸海的东部水域几乎完全消失。
2014年的咸海
于是,最终成为了如上所示的狭窄“湖群”。
作者:Vamei Z(气象学博士在读)
敢与整个世界作对的索马里海盗,有一个敌人的名字却能让他们摇头叹气,那就是季风。海盗们再张狂,一到夏季,从东非到印度的强季风途经亚丁湾,他们也只能老老实实地鸣金收兵,等到风小了才敢出来打劫。
不过,对索马里海盗的控制对于季风来说只是牛刀小试,它对历史进程的影响远比这大得多。尤其是在亚洲,作为地球上最大的陆地,亚洲大陆与印度洋、太平洋的海陆差异形成了全球最强的季风系统,季风在亚洲的表现因此更为突出。
季风原理
首先是对农耕文明的塑造。农业的稳定依赖规律的季节,正是季风维护了季节的规律性——夏季季风裹挟的暖湿气流给西印度地区带来丰富的降水,为水稻种植创造了绝佳条件,古印度文明因此繁荣。在中国,六七月份季风为江南地区制造了连绵的梅雨季节,为孕穗成熟期的水稻带来降水。七八月份,季风开进中国北方,耐旱作物也得到了灌溉。
季风孕育出的农耕文明,相比其他地区更加稳定、也更缺乏侵略性——中国中央集权的文官集团行政模式,持续近两千年,其间饱受游牧民族的侵袭。印度教古老的和平主义,也与基督教、伊斯兰教强烈的侵略性形成了鲜明对比。
夏季季风
除了农业,商业也因季风而繁荣。它周期性的变换方向,让帆船能在一年内沿着同一航路东西往返,形成了从马六甲海峡出发、途经印度到达红海和索马里海岸的最古老的海上商路,非洲的象牙和犀角、西亚的乳香和没药、印度的香料和宝石、中国的丝绸和陶瓷,都在这条航线上得以流通。
相比运输艰难的陆上丝绸之路,季风航线更加稳定,成为连接东西文明的关键,更进一步影响了整个世界——达伽马从印度运回的胡椒,让欧洲为之疯狂,大航海时代由此开启,哥伦布也因此发现了新大陆。
随着商品传播的还有文化。通过季风航线,西亚、印度、东亚三大文明圈纷纷输出自己的影响力。在古印度文明的强盛期,印度教随季风航线东进,成为东南亚地区的主要信仰。巴厘岛的神庙、柬埔寨的吴哥窟和越南的占婆遗址,就是印度教扩张时期的遗迹。
印度洋季风商路
之后,季风又帮助了伊斯兰教。穆斯林在陆地上征服西亚、北非和印度后,海上的阿拉伯商人同时把真主的影响带到季风航路的沿岸。从马六甲海峡的苏门答腊岛到东非沿岸,在季风的吹拂下,这些地区迅速完成了伊斯兰化。
季风还影响了东南亚的文明形态。中国闽粤地区的华人首先借着季风,跨越南中国海,前往东南亚移民。十六、十七世纪,荷兰殖民者大量引入华工来开发人烟稀少的东南亚,成为华人移民潮的高峰。在新加坡,华人构成达到70%以上。华人甚至在西婆罗洲建立一个共和国政权——兰芳共和国。
近代以来,“带路”是季风对亚洲的重要贡献之一。在季风航线的帮助下,葡萄牙人和西班牙人在沿岸各地建立起天主教堂,荷兰人则带来了新教信仰。法国人以拉丁字母为基础,为越南人发明了一套文字,割断了越南文化和汉文化的联系。与此同时,东方也把影响力融入西方文明。英国人开始吃印度的咖喱、中国的茶。日本的浮世绘,受到巴黎画家的追捧。马六甲海峡的混合殖民建筑,是东西方文化融合的最好见证。

